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瓮安县:精准落实真扶贫 对号入座扶真贫

    信息发布者:MLPSQCSD
    2016-11-30 13:10:52   转载

    瓮安县近年来深入贯彻中央和省、州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的精神,围绕本地实际,积极探索建立起产业、就业、帮扶、培训、服务等因地制宜的脱贫机制。

    “十二五”时期,瓮安县减少贫困人口5.93万人,成功实现原铜锣乡等10个乡“减贫摘帽”,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.07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24元,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到95%。在上下联动“啃硬骨头”的持久攻坚战中,“精准扶贫”成为了切切实实落在瓮安百姓手里的红利。

    精准落实 干部担当

    “精准帮扶”谁来扶?这是许多老百姓关心的问题。瓮安县各级干部心中明白,打赢脱贫攻坚战,贵在精准、重在落实、关键在人!

    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,去年,瓮安县派出驻村干部410名,确保每一个行政村不少于5名驻村干部。从相关部门选派64名党员干部担任“第一书记”,覆盖了所有的贫困村。

    尚伦君是瓮安县选派的一名包村干部,他包保的清乡村距离瓮安县城82公里。这个偏隅农村山多平地少,共有627户人家,贫困户达476户。

    立冬时节,在清乡村的灵芝大棚驯化基地里,尚伦君算起了一笔账:“每亩基地需要两三个劳动力,每亩年毛收入1.2万元,除去成本,纯收益可达5000-7000元。”今年初,经多方努力,清乡村与黔芝灵实业公司签订了1000亩灵芝种植基地建设的合作协议。尚伦君说:“灵芝种植潜力巨大,不出两年,清乡村的贫困面貌就会发生根本变化。”

    瓮安县还有许多像尚伦君这样的驻村干部和“第一书记”,他们真蹲实驻、真抓实干、真帮实促,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重点,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、增加群众收入、提高脱贫致富能力上下功夫,贫困的村庄正一点一点慢慢地发生变化。

    瓮安县永和镇长岭村,发展之困,困在山高路远,环境恶劣不便修路。村支书陈绍发自2009年上任后,从没有放弃修路的希望,他带领村干部多方奔走争取资金,2016年初,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,总共400余万元的道路修建资金终于为这里的村民带来了发展的好消息。近日,该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通村道路已经建成通车,但是,陈绍发的基层扶贫工作还在路上。

    在瓮安县猴场镇扶贫工作站,站长罗曼的办公室人来人往,其中不乏当地前来办事或咨询问题的村民。罗曼虽只包保了6户村民,但每家每户都经常被她“摸底”问候,长此以往她与村民之间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“找罗站长”成为了村民到镇里面办事的“门路”。

    “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是一个基层扶贫工作者最光彩的事!”罗曼说。

    截至今年6月底,瓮安县驻村干部共走访贫困户3598户、困难群众11905人次,协调解决资金337.6万元,协调项目31个,解决困难问题287个,办实事好事768件,化解矛盾纠纷853起。

    面对扶贫攻坚的任务,瓮安县各级党委、政府逐级立下军令状,层层落实责任。“只要我们党员干部不懈怠,贫困群众就不会被落下,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就一定能被啃下!”一位银盏镇驻村干部信念坚定地说。

    帮扶到位 造福于民

    扶持谁?一直是精准扶贫能否做到“精准”的落脚问题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瓮安县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对贫困户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。共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进村入户和领导干部遍访2.5万人次。

    找准了谁困难,扶持谁后,“怎么扶?”就成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。瓮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,要“坚持精准扶贫脱贫,因人因地施策。大力培育特色产业,支持就业创业。”

    瓮安县委书记张文强到珠藏镇回访贫困户时,曾鼓励贫困农户要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,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并结合自身实际和政府扶贫政策,通过产业发展、就业等形式,争取早日脱贫致富。

    为实现由“输血式”扶贫向“造血式”扶贫的转变,瓮安县结合实际,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、培育产业扶贫项目等举措开启“造血式”扶贫模式,开辟了精准扶贫新路。

    江界河镇铜锣村就是“造血式”扶贫的典型例子,该村投入6万余元转租41亩连片土地种植生姜,亩产1500公斤,每公斤预计市场价格4元,全年生姜年产61500公斤,预计收入2.46万元。每天有近30名贫困群众出工,每人每月总收入不低于1500元。“明年奔小康”已成为像他们一样依靠种植摆脱了贫困的人们触手可及的目标。

    此外,在“培育产业扶贫项目,促进贫困群众增收”方面,该县成效显著。去年,该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24.12万元,发展种植核桃2万亩、蔬菜7255亩、茶叶3400亩、养殖生猪400头……

    在瓮安县雍阳镇仙桥村,下寨组村民刘代华家由于居住环境恶劣,土地收成只够自给自足,全家六口人陷入了贫困。好在龙马磷业有限公司在招工上向贫困户倾斜,通过培训,刘代华开始在这家公司从事炉前工作,月入4千有余。“工作半年了,每次拿到工资都会很激动,说实话,以前手里从没握过这么多钱。”刘代华很有感触。

    在瓮安,像金正大、芭田这样的上市公司的到来,不仅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也为就业与脱贫做出了不小的贡献。每个月,凭自己的劳动在这些企业领到两千以上工资的贫困户数以千计。

    如何在扶贫开发、脱贫攻坚中精准施策,对症下药,瓮安县一直在积极探索,努力走出一条因地制宜,适合县情民情的精准道路。“十三五”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、攻城拔寨的时期,全县上下决心加大力度,加快速度,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,确保到2020年实现小康线、贫困线、低保线“三线合一”的目标。

    挪出穷窝 “造血”新村

    “要有新生活,就要下山住。”在珠藏镇,人们都这么说。珠藏镇羊关村是一个群山环抱、交通不便的深山村、石山村。“因为锅底常年没有油,我们这里可以说是穷得‘锅底都生锈’了。”村民王双全这样形容他们曾经的生活。

    让王双全这样因居住环境恶劣而致贫的村民挪出“穷窝”,是瓮安县近年来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。“要彻底解决偏远山区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,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,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。”谈到脱贫工作,瓮安县委副书记、县长黄桂林口气非常坚定。

    在珠藏社区,记者看到这一扶贫搬迁点的房子外墙灰白相间,一层门面房一字排开,中间还有诺大的小区花园。走进居民家中,房内配套有卫生间、自来水管、有线电视等,舒适度和现代化程度令人赞叹。扶贫搬迁不仅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搬新家,还营造了一个个欣欣向荣、朝气蓬勃的新农村。

    王双全一家现在就居住在这个小区里,“托异地扶贫搬迁的福,我们一家六口人得了个亮敞敞的新房子,因为政府对每一口人都有搬迁补贴,所以我们家连装修带家具都没有花一分钱。”他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
    “十二五”期间,瓮安县先后完成了玉山、银盏、珠藏、猴场、江界河等镇共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,成功安置1589户6804人,其中贫困人口127户504人。

    当大量人口搬迁入住后,如何保障就业?以珠藏镇为例,该镇按照一村一业、一镇一特的产业格局,发展了大葱、烤烟、脱毒马铃薯等种植业以及以肉兔、养鸡为主的养殖业,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    珠藏镇村民张明贵说:“之前一家人还住在高海拔的山坡上,没有什么支柱产业,生活艰难。现在搬到‘经珠国际’后,通过村里培训与支持,我开始养殖野鸡,去年居然赚了10多万。”

    显然,异地扶贫搬迁为贫困人员的生活带来了希望。近年来,瓮安县按照“五个一批”要求,对全县的贫困人口进行分类管理和标注,并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类扶持。2016年,全县易地扶贫搬迁1025户5351人,贫困人口占4671人。

    扶贫路上没有捷径,扶贫工作未到终点。瓮安的脱贫攻坚继续全速推进!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